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鄭國光在中國地震局成立47周年之際撰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來源: 中國地震局辦公室 時間:2018-08-02 11:07

【 字體:【 打印本頁 】

 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今天是中國地震局(前身是國家地震局)成立47周年紀念日,我們共同回顧防震減災事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發展歷程,目的就是更加深刻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準確地理解貫徹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精神,更加科學地提煉總結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經驗,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今年還是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唐山大地震42周年。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防震減災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和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我們這一代地震人就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堅定不移地沿著繪就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藍圖,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砥礪奮進千帆競,面向未來再創業。我們這一代地震人要站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高度認真思考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凝心聚力抓落實,一心一意干事業,共同開創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光明前景。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防震減災,在災難中砥礪前行


在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進程中,有4個關鍵的年份值得我們永遠深刻銘記,不斷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凝聚力量,始終把防震減災的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落實到行動上。


1966年邢臺地震后,周恩來總理3次親赴災區全面部署和直接指揮抗震救災工作,作出了自力更生,奮發圖強,重建家園,發展生產向地震預報科學進軍的指示。197182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地震局,開啟了我國地震事業建設和發展的新紀元。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以李四光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以對國家、對人民安全的高度負責精神,利用土洋結合的簡陋儀器設備,邊觀測、邊研究、邊預報,探索了獨具特色的長、中、短、臨相結合的地震預報思路和方法,并對19752月遼寧海城7.3級地震做出了有減災實效的預報。


1976年唐山7.8級大地震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僅靠地震預報一條途徑是遠遠不夠的;城市建設不設防,公眾缺乏防震減災基本知識等,是蒙受巨大損失的重要原因。1991年國務院印發《國家破壞性地震應急反應預案》,1995年國務院發布《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199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防震減災工作步入了法治的軌道。2000年,國務院召開全國防震減災工作會議,明確建立健全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緊急救援三大工作體系,為我國防震減災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慘痛教訓再次告誡我們,在不斷探索地震發生發展規律的同時,防震減災工作從被動救災向主動防御、事前防御拓展,從過去單純的科學行為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拓展,從主要依靠地震部門力量向各級政府領導、相關部門各負其職、全社會共同參與拓展,提高國家防震減災綜合能力。人們對地震災害規律特點的認識更加科學,對地震預報科學難題的認識更加理性,對防震減災發展思路的認識更加全面。


2016年,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唐山就防災減災救災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2018512日,總書記致信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國際研討會,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戰略高度,進一步闡述了防災減災救災重要理念,是做好新時代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回顧半個世紀的防震減災工作,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弘揚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始終把人民對包括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筑牢防震減災安全底線。必須堅持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化對地震災害孕育、發生、發展和災害鏈規律的認識,推進地震災害風險識別、管控、化解等各環節工作,主動防范化解地震災害風險。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全面深化防震減災事業改革,著力解決制約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營造良好的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創新環境,激發發展活力和動力。必須堅持開放合作,防震減災事業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國內外防震減災交流合作機制,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防震減災新格局。


不忘初心,為人民構筑地震安全防線


半個世紀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幾代地震人不斷探索和艱苦努力下,我國防震減災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長足進步。地震人在多次慘痛地震災害教訓面前,在抗震救災的危難面前,在攻堅克難的成敗面前,在社會輿論的壓力面前,始終是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者、為人民服務的實踐者、事業發展的傳承者,始終堅守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要全面、準確理解地震人的初心和使命。地震人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謀安全,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地震人的使命就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不忘初心,廣大地震人在面對重大地震災害時,要始終秉持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等堅定信念,排除千難萬險,在最危險的地震災害現場、在每一個遭受地震破壞的角落里、在最需要幫助的受災群眾面前,時刻沖鋒在前,臨時黨支部是抗震救災永遠屹立的紅旗,每個黨員都是沖鋒在前的勇士;在急難險重的救援現場,與人民子弟兵并肩作戰,聽從黨和人民召喚,舍生忘死奮力救援,永遠做地震災區人民最可靠的人、爭當災難中最可愛的人。


——不忘初心,廣大地震人要始終不渝地履行職責,堅持地震預報科學探索,從事地震預報研究的科學家任勞任怨、知難而進、堅守奉獻,以世界是可知的哲學自信和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須有我的寬廣胸襟,執著地攻關地震預報難題。我們深刻認識到,地震科學是一門發展中的科學,更需要長期不斷地探索。我們有過邢臺地震災害的警醒,也有過海城地震成功預報的激勵,又經歷了唐山大地震、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大挫折,廣大地震人在地震預報科學探索等防震減災實踐中,走過了一些艱難曲折的道路。但是,為了國家發展,為了人民的安寧,無論任何挫折,都不能阻止廣大地震人知難而進、百折不撓的探索腳步。


——不忘初心,廣大地震人要一往無前地推進綜合防震減災,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地震是自然現象,地震災害是社會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地震災害的科學內涵發生了重大變化,防震減災工作必須適應社會對減災需求的變化。防震減災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是單純的科學行為,也不能僅靠地震部門一己之力,需要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力量,將防震減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層面,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推進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


——不忘初心,廣大地震人要扎根基層,恪盡職守,樂于奉獻,從東北的漠河、黑河,西部邊陲的喀什、和田、阿里,南至三沙,東到舟山,都有地震人奮斗的身影。扎實做好各項防震減災工作,地震人更需要甘于寂寞,不計名利,更需要嚴謹求實,攻堅克難,更需要弘揚優良傳統,積極努力工作,做好守夜人,為黨守夜、為百姓守夜,筑牢地震安全防線,不斷開創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安居樂業中不斷作出新貢獻。


  把握形勢,機遇與挑戰并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必須適應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滿足人民包括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地震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


深刻認識防災減災救災時代大勢。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當前,全球災害治理理念和治理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指引下,黨和國家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推動防災減災救災體制重大變革,整合優化應急力量和資源,組建應急管理部,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包括地震在內的防災減災工作必須順應改革大勢,融入時代潮流,推進理念方法、體制機制、工作體系、任務布局等系統改革,健全統籌協調體制和屬地管理體制,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進一步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全面提升綜合減災能力,為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提供有力保障,也為全球災害治理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深刻認識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主要矛盾。地震多、分布廣、強度大、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進入新時代,我國地震災害形勢依然嚴峻復雜,人民對包括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需要與防震減災事業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東、中、西部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仍不平衡,防震減災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融合不夠充分,社會資源和力量亟待凝聚,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不高等。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深化改革,聚焦地震科技、業務、服務、治理等關鍵環節,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活力和動力,提高事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刻認識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人民對包括安全在內的美好生活的需求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防震減災事業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生保障的重要方面。正確認識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把握國家總體戰略、把握經濟社會需求、把握事業發展規律,把防震減災事業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去思考和謀劃,找準定位,確定防震減災發展目標,更好地服務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把強化地震安全保障轉化為地震部門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表現。


  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著力提高全社會防震減災綜合能力,不斷滿足人民對包括地震安全需求在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是地震部門踐行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是每一位地震人肩負的政治責任、歷史責任。


謀篇布局,構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體系框架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重大部署,蹄疾步穩深化改革,著力構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體系框架。2017年以來,先后出臺了7個指導意見。


20174月出臺《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的意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明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總的架構、布局和任務,確定7個方面24項重大舉措。20186月出臺《關于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現代化為戰略目標,明確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安排,構建了防震減災科技、業務、服務、治理四個方面的現代化布局。20176月和10月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地震科技創新的意見》《關于加快地震人才發展的意見》,以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為重要支撐,明確2030年建成地震科技強國的目標,部署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和地震人才工程。20173月出臺《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明確2020年改革總體目標,確定地震科技體制改革、地震業務體制改革、震災預防體制改革、地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四大改革任務。20184月出臺《關于加強防震減災法治建設的意見》,以法治建設為重要保障,推進防震減災法律法規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和法治監督體系建設,著力提升防震減災事業依法改革、依法行政、依法發展能力。20181月出臺《關于構建地震系統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的實施意見》,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證,部署31項重要舉措,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壓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


7個指導意見緊扣新時代謀篇布局,系統回答了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一系列重大問題,明確了根本方向、戰略目標、重要支撐和戰略舉措,既突出重點又兼顧全面,綱舉目張,環環相扣,共同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體系框架,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防震減災事業的戰略安排。


擔當作為,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


對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兩步走戰略目標,我們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需求出發,提出了2020年、2035年、本世紀中葉3個關鍵節點的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目標。到2020年,基本構建現代化的發展框架,地震災害對受災群眾和經濟社會的影響明顯減輕,小康社會的地震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到2035年,基本形成現代化的防震減災科學技術體系、業務體系、服務體系、社會治理體系,地震災害風險顯著減輕,基本實現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防震減災科學技術體系、業務體系、服務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地震災害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全面實現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


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就是要構建四大體系,開展四大行動,實施四大戰略。


一是努力構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四大體系。


著力構建開放合作、支撐引領、富有活力的現代化防震減災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地震科技創新布局,聚焦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地震科技整體實力。著力構建功能完善、集約高效、技術先進的現代化防震減災業務體系。大力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地震業務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加快業務體系轉型升級,不斷提高防震減災業務現代化水平。著力構建資源豐富、布局合理、服務高效的現代化防震減災服務體系。著眼更好地滿足全社會的安全需求,推進地震科技和業務成果轉化應用,完善服務平臺、豐富服務產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進防震減災服務社會化。著力構建法治完備、多元共治、精準施策的現代化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強化防震減災社會治理,規范地震系統運行管理,不斷提升防震減災工作法治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深化地震部門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明確職責,為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是大力實施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四大行動。


實施地震科技創新工程。緊緊圍繞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等四大科學計劃,聚焦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示范應用,優化地震科技創新布局,統籌創新資源,搭建創新平臺,加強應用研究,強化前瞻性研究,實現引領型、原創型成果重大突破。實施地震業務能力提升工程。以資源集約高效為重點,以實施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為抓手,加快業務體系升級轉型,深化會商機制改革,推動預測預報業務精準化、監測預警業務自動化、業務流程科學化,建設標準化、集約化的地震監測預測預警業務平臺。實施城鄉地震安全工程。依托國家級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項目,開展推動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大城市和城市群等重點地區的地震構造基礎探查、城市活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地震小區劃、地震災害風險評估、農村抗震民居改造等工作,提升城鄉抗震設防水平。實施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工程。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為基礎,完善防震減災社會服務平臺,實現常態化、便捷化公共服務。依靠科技進步,豐富服務產品,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效能,擴大服務覆蓋面,全面提升防震減災公共服務能力。


三是深入實施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四大戰略。


實施人才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需求,大力實施地震人才工程,重點實施地震科技英才計劃地震隊伍素質提升計劃。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地震人才科技體制機制,加大人才投入,營造有利于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的良好環境。實施協調發展戰略。構建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形成科技、業務、服務、治理四大體系全面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加強地震部門與有關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東中西區域等協調配合,統籌城鄉防震減災工作,共同促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實施開放合作戰略。加強與部委、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有效合作機制,打造開放合作的創新環境。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建立一帶一路防震減災合作框架,鞏固與有關國家加強防震減災領域的合作。實施信息化戰略。落實國家信息化戰略要求,依托國家信息系統和公共信息資源,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與集成。升級改造防震減災信息基礎設施,加強網絡安全,建設全國統一的分布式數據存儲、處理和信息服務云平臺,推進防震減災各業務領域的數據資源化、應用云端化、服務智能化,消除防震減災服務信息孤島。


強化責任,確保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任務落實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體系架構和戰略安排已經明確,需要擼起袖子加油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需要長期努力,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地推動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真抓實干,形成生動實踐、開拓創新的局面。加強對現代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肩負起現代化建設的政治責任,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機制,使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沿著既定路線,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扎實推進。采取有力舉措,抓緊啟動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編制、評估體系建立、重大工程謀劃等工作,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對現代化建設的質量和實效進行動態跟蹤和評估,及時豐富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科學內涵,完善現代化建設的部署和任務。


認真貫徹中央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精神,大力弘揚正氣,激發廣大干部勇挑重擔、奮發有為、主動作為。充分調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一級帶著一級干、一級做給一級看、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為促進作為的良好氛圍,努力構建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凝心聚力,形成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新時代新要求,防震減災更要有新氣象新作為。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力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ㄗ髡邽橹袊卣鹁贮h組書記、局長)


(轉載自:中國地震局網站  編輯: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