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地裂縫地災重點實驗室掛牌
來源:國土資源部網站 時間:2016-11-28 14:10
11月22日,依托江蘇省地調院建設的國土資源部地裂縫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在南京通過驗收正式掛牌,將成為江蘇省重要的地學科研中心與服務平臺。
自2012年5月批準建設以來,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致力于地裂縫成因機理、監測技術、模型模擬等前沿基礎科學及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相關研究;通過內部整合及人才引進,組建了成因機理、模擬、監測技術3個主攻方向的科研團隊,成立了成因機理研究室、監測技術方法研究室、模型模擬研究室和防減災技術應用4個研究室。
成因機理研究——探究各類地質要素與非地質要素對地裂縫災害形成的作用機制,分析基巖構造、第四紀地層巖性及結構特征、地下水動力條件、地面沉降速率等因素對地裂縫的影響;通過構建物理模型及試驗,研究巖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土體開裂特征及開裂機制;通過定量化分析研究,形成較為完善的理論方法體系,為地裂縫地質災害數值模擬、監測與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監測技術方法研究——通過不同監測方法的優化組合,掌握差異性地面沉降的細微變化,采用高精度GPS與InSAR融合監測、光纖光柵BOTDA監測、三維應變監測等技術方法,構建地裂縫不同成因類型的地面沉降監測方法體系,建立較為完善的地裂縫自動監測網絡系統,并建立了1座地裂縫自動化監測示范站,定量采集地裂縫形變數據,識別地裂縫災害形跡特征,確定地裂縫地質災害本質屬性。
模型模擬研究——在地裂縫成因機理、土力學本構模型研究基礎上,建立基于差異性地面沉降—土體拉張剪切破壞的地裂縫三維數學模型,建設了大型土力學物理模型試驗平臺,開展算法研究,利用長期實測動態資料進行數值仿真模擬,預測地裂縫發展變化趨勢,進行3D可視化成果重現。
防減災技術應用研究——研究地裂縫災害危害性,評估其時空影響范圍及對社會環境造成的損失,提出災害應對策略,制定防減災技術標準。
實驗室建設期涌現出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如國土資源部科技領軍人才1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中國地質學會金羅盤獎獲得者1人、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新增8人。其研究成果相繼獲得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申請專利11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發表核心期刊以上論文28篇。
實驗室還聯合南京大學、長安大學、蘇州南智傳感科技有限公司等產學研單位成功申報3個部行業科研專項,并自籌資金268萬元開設14個開放課題,引進國內外科技力量開展創新研究,積極與國際上知名高校進行學術交流;每年依托地球日、野外基地等形式開展科普活動,普及地面沉降、地裂縫防治知識。(陳 娟 呂菲菲)
實驗室已成為我國地裂縫研究領域的重要平臺,相關研究成果對重大工程建設安全、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編制提供了科學依據。今后,實驗室將以“監測—成因機理—模型模擬—預測與控制”為研究主線,進一步加強科研平臺建設,通過對系列地面沉降、地裂縫監測數據的分析,揭示緩變形地質災害的時空演化規律,定量化研究地裂縫各種成因模式,建立差異性地面沉降地裂縫數值模擬模型,預測發展變化趨勢,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并應用到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控實踐中,最終推廣到全國主要地面沉降區,以提升實驗室在地裂縫地質災害研究的創新能力和災害防控的支撐引領能力。
-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調撥中央救災物資 支持四川、甘肅、遼寧等地做好受災群眾安置救助工作 07-04
-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緊急調撥中央救災物資支持河南、湖北等地做好受災群眾安置救助工作 07-02
-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再次緊急預撥1.4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 支持貴州、湖南做好受災群眾救助工作 07-01
-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3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 重點支持湘粵渝黔鄂等7?。ㄊ校┳龊煤闈车刭|災害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06-24
-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國 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緊急調撥8萬余件中央救災物資 支持湖南省做好嚴重洪澇災害救災救助工作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