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糧食減產逾五百億公斤
來源:新華社 時間:2016-10-19 07:35
新華社南京10月16日電 記者從16日在南京開展的“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糧食減損增效”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上獲悉,氣候變化對糧食和農業的影響越來越大,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導致的糧食減產超過500億公斤。
16日是第36個世界糧食日,主題是“氣候在變化,糧食和農業也在變化”;所在周是我國第26個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主題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糧食減損增效”。當日,國家糧食局、農業部、教育部、中國氣象局、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江蘇省政府在南京開展2016年世界糧食日和全國愛糧節糧宣傳周活動。
該活動發布的數據顯示,1951年至2012年間,我國地表平均每10年升高0.23℃,幾乎是同期全球的兩倍。區域性高溫、干旱、暴雨洪澇事件增多,登陸臺風偏多偏強,冰川退縮加速。氣溫不斷升高,災害日漸頻繁,對糧食和農業的影響加大。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極端氣候導致全球小麥平均每10年減產1.9%,玉米減產1.2%。我國是世界上受氣象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強度大、頻率高。每年因氣象災害導致的糧食減產超過500億公斤,其中旱災損失最大,約占總損失量的60%。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說,糧食安全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同時,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將導致糧食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需要我們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從糧食生產、收獲、儲藏、加工、包裝、運輸、消費等各個環節入手,推動構建能夠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穩定的、可持續發展的糧食供應保障系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徐鳴表示,我國糧食減損增效成效顯著,2014年至2015年,通過價格托底、產后減損等措施,帶動農民直接增收約1400億元。通過加強新倉建設和危倉維修改造,平均儲糧損失率下降3%。大力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專項,庭院儲糧損失率下降6%。著力改善運輸設施設備,糧食運輸損耗率下降2%。
-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調撥中央救災物資 支持四川、甘肅、遼寧等地做好受災群眾安置救助工作 07-04
-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緊急調撥中央救災物資支持河南、湖北等地做好受災群眾安置救助工作 07-02
-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再次緊急預撥1.4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 支持貴州、湖南做好受災群眾救助工作 07-01
-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預撥3億元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 重點支持湘粵渝黔鄂等7?。ㄊ校┳龊煤闈车刭|災害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06-24
-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同國 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緊急調撥8萬余件中央救災物資 支持湖南省做好嚴重洪澇災害救災救助工作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