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指南》讓預警信息 及時進村入戶

來源:氣象局網站 時間:2016-08-15 11:20

【 字體:【 打印本頁 】

我國農村氣象災害多,臺風、暴雨、雷電、干旱、大風、冰雹、大霧、高溫熱浪、暴雪、低溫冰凍等氣象災害頻發。有些農村地區條件相對較差,傳播手段不及城市豐富,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的有效通達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為了打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最后一公里”瓶頸,將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氣象行業標準《農村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預警信息的編寫、傳播手段、轉播流程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指導,使各農村地區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狀況,選擇有效的傳播手段,并進行到位的信息傳播,使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時進村入戶。


《指南》主起草人之一、福建省泉州市氣象局正研級高工張加春說,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預警信息的等級一般劃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氣象預警信息傳播是指將已發布的氣象預警信息進行轉播、轉載。


張加春認為,確保預警信息的及時傳播和有效通達,應著重關注四大問題。一是清晰認識農村關心的氣象災害有哪些。當災害達到什么程度時,才需要將災害預警信息“一個不落”地發送到每個村民手中。二是明確當地農村預警信息的有效傳播手段(載體),即有效告知農民預警信息的途徑有哪些,并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對村民進行指導。傳播手段既有村民自有的手機、電視、電腦等,也有政府設立于公共場所的傳播設備,如大喇叭、顯示屏等。三是各類載體傳播預警信息是否暢通、及時。預警信息是否按各載體的特定符號(表現形式)要求進行制作,是預警信息與各類載體能否有效銜接的關鍵。只有預警信息與各類載體有效銜接,才能使傳播及時、有效,促進預警信息在村鎮政府以及相關單位的二次傳播,直至每個村民。當然,相關單位也可以根據當地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內容和結論,結合自身傳播媒體的特點,采用更為靈活的表現形式來及時、有效傳播。四是規范各類載體運行機制的管理問題,確保各類載體能正常運作和發揮作用。


針對上述四項實際問題,《指南》規定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在農村傳播的原則和預警信息等級、傳播媒介和傳播符號等,以解決日常工作中預警信息傳播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保證預警信息傳播的有效通達?!吨改稀分攸c對大喇叭、短信、微信、電子顯示屏、廣播電臺等傳播媒介傳播預警信息應遵循的規則進行了規定?!吨改稀芬幎?,預警信息短信需要內容簡潔明了,盡量控制在1條短信(字數不超過70個字)以內?!按饲?,通過手機發送的預警短信,經常因內容不夠精簡而被拆分為多條,從而增加了發送負擔,延長發送周期,影響預警信息的時效性?!睆埣哟赫f。(記者 張明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