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詳解近期高溫狀況和走勢

來源:中國氣象報 時間:2016-07-29 11:30

【 字體:【 打印本頁 】

     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氣溫破紀錄這一“新聞”,在過去的14個月中連續發生。盡管2016年才過去一半,世界氣象組織就已宣稱今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年”。而從近期我國乃至全球的氣溫走勢來看,這一推測很有可能越來越接近事實。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 吳婷 記者 徐文彬


  大暑節氣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地區迎來了一年中高溫熱浪最明顯的時期。自7月20日以來,我國中東部高溫影響面積逐漸增加,各地極端高溫頻頻出現。7月27日,上海徐家匯站最高氣溫定格在40.3℃,刷新今夏最高氣溫的同時,也創下上海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三高的極端最高氣溫。中央氣象臺也持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提醒各地注意防護。


  面對來勢洶洶的高溫,人們生出疑問:此次高溫的程度和影響區域面積是否在正常范圍之內?持續性高溫出現的原因何在?已經在海南登陸的第3號臺風“銀河”又會對高溫天氣狀況有什么改變?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相關專家,詳解今年的高溫狀況和走勢。


  今年高溫來勢洶洶 全球極端事件頻現

  隨著雨帶北抬,我國南方多地從暴雨進入高溫模式。7月20日至24日,我國江南、四川盆地東部、華南、江淮、江漢等地相繼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天氣,高溫日數普遍有2至4天,高溫面積呈增加趨勢。7月24日,有1040個縣市日最高氣溫超過35℃,湖北、浙江、湖南有9個縣市最高氣溫超過40℃。此次過程中,35℃以上和38℃以上高溫影響面積分別為188萬平方公里和28.9萬平方公里,多地網友吐槽:南方進入了“集體供暖”時期。


  對此,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室首席專家艾婉秀表示,由于南方各地出梅稍晚,因此今年的高溫來得也晚一些,不過從氣候背景來看,今年高溫的持續時間和強度還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原因就在于持續“發燒”的地球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更加難以預測。


  世界氣象組織本月21日發布公報稱,2016年1月至6月全球平均氣溫創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高值,2016年正在成為“史上最熱年”。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推動下,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面氣溫已連續14個月破紀錄。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受2015年至2016年超強厄爾尼諾事件助推,持續數十年的氣候變化趨勢達到了高峰。這意味著我們將面對更多熱浪、嚴重降水及熱帶氣旋帶來的潛在影響。


  事實也的確如此。今年以來全球多個地區出現了極端高溫事件:5月,印度遭受高溫、干旱襲擊,北部城市珀洛迪刷新60年來最高氣溫紀錄;6月以來,美國西海岸數十個城市遭受歷年來罕見高溫,內華達塞拉利昂因高溫與閃電發生山火。美國國家氣象局7月21日表示,極端高溫天氣本周末將在多地出現,中部地區最高溫度將達到46.1℃。


  副高位置偏西強度偏強 高溫至少持續至本月底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首席預報員高輝指出,梅雨之后出現高溫,是正常的季節進程。通常在7月中旬前后,各地陸續出梅,隨著副熱帶高壓 (以下簡稱副高) 北跳,主要降雨區移至北方地區。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江南地區由于受副高控制,常伴隨著高溫天氣。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加上大氣對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滯后響應,今夏高溫現象更為明顯。


  高輝表示,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加上今年以來印度洋持續偏暖,導致今年副高強度偏強,位置偏西。預計受副高影響和控制的地區,此次高溫將至少持續至本月底。


  來勢洶洶的高溫讓人不禁想起2013年,我國南方地區出現自1951年以來最強高溫熱浪襲擊。同樣都處于厄爾尼諾衰減并向拉尼娜過渡的年份,相似的氣候特點很容易讓人對比。不過高輝認為,今年的副高雖然偏強,但就高溫的特點來看,強度和持續時間應該不會達到2013年的程度。艾婉秀也認為,2013年的高溫出現時間早、持續時間長,南方地區從6月末出現大范圍高溫,一直持續到8月中旬,多地高溫日數超過40天。今年高溫來得較晚,與2013年相比有些“先天不足”。


  今年第3號臺風“銀河”于26日在海南省萬寧市東澳鎮登陸,給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帶來了明顯降水,有效緩解了華南地區的高溫天氣,但江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還是無法“雨露均沾”,依然要直面高溫的炙烤。


  不過降水的減少也讓前期汛情緊張的地區暫時松了口氣,可以更加從容地調配管理水資源。此外,艾婉秀提醒,由于前期南方持續降水,江河湖庫水位高,部分地區出現了嚴重汛情,此次高溫必然伴隨高濕,導致人體極為不適,要注意預防中暑、注意衛生,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疫情發生。


  

  7月20日至27日高溫影響面積逐日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