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旱情肆虐 渴聲一片——當前全國旱情形勢掃描

來源:新華社 時間:2014-08-03 11:06

【 字體:【 打印本頁 】

  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記者 王宇 于文靜) 持續多日、覆蓋12個省區、受災面積達5800萬畝的旱情正迅速蔓延,引發國內外人士的廣泛關注。


    “有收無收在于水”。當前旱情呈現出怎樣的特點,對我國秋糧豐產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抗旱前景如何,新華社記者走訪重災區,采訪權威部門。


    重旱區域超過1400萬畝


    記者采訪農業部、國家防總及氣象局了解到,今年我國旱情呈現出范圍廣、高溫干旱疊加、重旱區域集中等五大特點。


    首先是發生范圍廣。農業部數據顯示,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北、陜西、甘肅、新疆等12個省區目前均出現不同程度旱情。截至目前,全國農作物受旱面積5868萬畝,其中嚴重受旱1458萬畝。


    其次是高溫干旱氣象疊加。近段時間,北方大部分地區持續出現高溫天氣,很多地區缺乏有效降雨,加劇了土壤水分的蒸發。高溫少雨天氣造成土壤失墑加快,作物蒸騰量加大,令旱情迅速發展。


    再次是重旱區域集中。記者了解到,今年旱情主要集中在河南平頂山、洛陽、漯河、許昌、焦作,河北廊坊、滄州、保定、唐山,陜西渭南等地,其中河南為本次旱災的重災區,受災面積逼近全國受災面積的一半。


    此外,抗旱水源嚴重短缺。根據國家防總的數據,目前湖北?。叮埃岸嘧畮斓陀谒浪?,111座小型水庫和5萬多口塘堰干涸;山西省有225座水庫干涸,1.6萬眼機電井出水不足;河南?。玻弊笮退畮煨钏偭枯^常年同期偏少13億立方米,抗旱用水明顯匱乏。


    最后,旱災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據農業專家介紹,旱情期間,我國黃淮、華北、西北大部分玉米處于喇叭口期,水稻處于孕穗期,正是需水臨界期,生長發育快,需水量大,目前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區作物生育進程受阻。


    “當前旱情主要影響‘兩頭’,一頭是播種早、已經開始抽雄的玉米,造成花期不遇;另一頭是播期偏遲、長勢偏弱的田塊,旱情造成土壤失墑快,葉片萎蔫卷曲?!鞭r業部種植業司司長曹衍德說。


    局地旱情將致糧食絕收


    “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碑斍罢缔r作物生長發育關鍵時期,持續的旱情無疑將影響到今年我國秋糧的產量。


    “眼看著到嘴的糧食收不上來?!焙幽相P縣鐵爐村村支書劉路營指著打蔫兒的一株株玉米告訴記者,如果再這么旱下去,眼前這片玉米地可能就要出現絕收的后果。


    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持續的旱情,河南等地一些農村出現了農田減收甚至絕收的風險。根據河南省農業提供的數據,過去十天來,河南受旱面積正以每天160萬畝的速度遞增,這些受旱面積中,四分之一為重旱面積--這些田地即便迎來充裕降雨,也基本屬于絕收狀態。


    對于旱情對農情的影響,國家防總的信息披露,目前旱區有841萬畝農作物因重旱減產,有56萬畝干枯絕收,對農業生產已造成一定影響。


    由于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的70%,又由于河南糧食產量占全國產量的10分之一,因此毫無疑問,河南等地的旱情將影響我國全年糧食產量。不過農業部門也表示,從總體看,全年旱情不及往年,并且非災地區的作物長勢較好,如果應對得當,整體來看全年秋糧依然豐收有望。


    農田水利重要性凸顯


    農諺道,有收無收在于水。風調雨順的年份農作物往往并不需要太多次人工澆灌,大旱來臨,人工澆灌則顯得十分重要,水利工程作用凸顯。


    水利設施較好的地區,旱情相對較輕。在許昌縣陳曹鄉高標準糧田,田成方、路成網、溝渠相連,田間隨處可見自走式噴灌設備。記者看到,由于高標準糧田基礎設施建設到位,節水灌溉設備齊全,糧田的灌溉用水得到了較好的保證,田間玉米正茁壯生長。


    “雖然全縣旱情嚴重,但因為水利設施配套好,旱澇保收,今年玉米長勢跟常年無異,雖是大災情,但卻是小災容?!痹S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周炳臣說。


    當前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持續的干旱增加了澆灌次數,也加大了農民抗旱澆地的成本,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有所降低,棄耕棄種跡象隱現。


    據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介紹,由于近年來連續干旱,河南一些地方地表水嚴重短缺,地下水位明顯下降,抗旱澆地成本大幅提升,在地下水位超過200米以上的部分地區,畝均澆地成本達到60至100元。


    澆地成本的提升降低了農民的抗旱積極性。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一些田地里,干枯的玉米歪歪斜斜躺在地上,無人打理。


    “村民覺得就算花錢澆地收成也沒指望,只好放棄?!眲⒙窢I告訴記者,今年旱情嚴重,很多地澆了兩遍水莊稼都長不起來,村民只好放棄抗旱耕種。


    針對這一現象,農業部要求各級農技人員“蹲點包片”“到田到戶”,親授抗旱保苗技術,并強化科學抗旱理念,合理把握抗旱次序,分類指導;要求有水澆條件的耕地能澆則澆,能保則保,無水澆條件的則及時改種補種短生育期作物,并為秋冬作物的播種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