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鄭國光在中國地震局成立49周年之際撰文:牢記初心使命 秉承人民至上 全力防范應對地震災害風險

來源:中國地震局辦公室 時間:2020-08-01 23:00

【 字體:【 打印本頁 】

  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1971年8月2日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局前身)正式成立。49年來,幾代地震人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斷探索實踐,著力提高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防御和地震災害應急救援等能力,開創了我國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地震人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牢記總書記關于“防震減災 造福人民”的重托,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全面推進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地震人將以建局49周年為起點,重整行裝,踏上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引領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成就輝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他還強調“防震減災 造福人民”“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每一次地震發生后,總書記都在第一時間作出重要指示,都要求把搶救人民群眾生命作為首要任務,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汛救災嚴峻形勢,總書記反復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實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叭嗣裰辽?、生命至上”是總書記一以貫之的執政理念、始終堅持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具體體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科學凝練。

  始終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穿于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全過程。1966年3月,河北邢臺地區相繼發生6.8級、7.2級兩次強烈地震。周恩來總理親赴災區,并強調,“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些代價不能白費!我們必須從中取得經驗”。周總理的諄諄教導,成為廣大地震工作者矢志不移的奮斗目標。1971年8月2日,國家地震局成立后,從9個地震大隊和11個省級地震隊,很快就發展到31個省區市全覆蓋的地震組織機構,形成了由地震研究所、業務中心、高校和省級地震局構成的地震業務、科研、教育和管理的防震減災工作體系。地震隊伍規模從不到百人擴大到萬余人,專業齊全、學歷較高、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頒布實施,防震減災工作步入法制軌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期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就防震減災工作作出了31次重要指示批示,為做好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49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幾代地震人薪火相傳,始終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勇擔重任,履職盡責,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始終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踐行于抗震救災偉大斗爭實踐。49年來,我們先后經歷了唐山7.8級、汶川8.0級等重特大地震災害的嚴峻考驗。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立即組織抗震救災,搶救受災群眾,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不怕犧牲,人民群眾自救互救、守望相助,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一次次抗震救災的勝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踐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地震人在歷次地震災害面前,始終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貫穿于抗震救災偉大斗爭全過程,贏得了各方面的肯定和贊譽。

  始終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體現在防震減災事業進步中。49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地震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的工作方針,防震減災理念更加清晰,業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事業發展布局更加優化,法律法規體系更加完善,地震監測預報水平不斷提升,防范化解地震災害風險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我們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出臺了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改革發展等一系列指導性意見,堅持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不動搖,著力提高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和地震災害應急處置能力,著力提高全社會地震災害風險綜合防范能力。地震監測預警能力不斷增強,西部地區監測能力達到2.5級,東部達到2.0級,首都圈達到1.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重點監視防御區地震速報信息覆蓋率達到95%。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動搖,理順地震部門工作機制,科技體制改革破局見效,業務體制改革多點發力,臺站改革和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制改革全面啟動,進一步優化了事業發展布局。堅持開放合作不動搖。推進加強部門合作和地方合作,逐步形成了共同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新格局,主動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堅持推進地震災害風險防治不動搖,深入開展地震災害隱患排查治理,積極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實施,聯合多部門開展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檢查,頒布實施第五代地震區劃圖。堅持實施“科技強局”戰略不動搖,大力推進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全面實施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智慧服務四大科學計劃,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地震科技支撐能力不斷提高。在事業發展探索實踐中,地震人始終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緊緊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不斷造福人民落實到防震減災各項工作之中。

  回顧49年來的輝煌成就,我們倍感自豪。幾代地震人始終踐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貫穿于防震減災事業方方面面,防震減災事業不斷取得進步,不斷發展壯大。此時此刻,我們不能忘記幾代地震人的艱辛創業、不斷探索、努力奉獻,我們向他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我們還要深切緬懷逝去的地震工作者。

  通過49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刻感受到,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緊扣“防震減災 造福人民”的使命,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防震減災各項工作中;必須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更加突出“防”的減災作用,提升“抗”的意識和能力,強化“救”的預案和措施;必須堅持改革創新,落實“全災種、大應急”新要求,不斷解放思想,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必須大力弘揚“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增強信心,凝聚全社會力量,全面提升全社會防范化解地震災害風險能力。

面對防范應對地震災害風險巨大挑戰責任在肩

  在總結成績和經驗的同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當前防震減災能力和水平與黨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防范應對地震災害風險面臨巨大挑戰。

  地震多、強度大、分布廣、災害重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國家之一,超過58%的國土面積和近55%的人口處于7度以上的地震高風險區,平均每年發生4次6級以上地震,每3年發生2次7級以上地震,每10年發生一次8級以上大地震。本世紀以來,先后發生了汶川特大地震和魯甸、蘆山等大地震,造成了9萬多位同胞罹難和巨大財產損失。

  我國地震災害風險越來越大。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人口財富更加聚集,地震災害風險鏈條越來越長,高層建筑、高壩水庫、梯級水庫、高鐵、輸油輸氣輸水、核電站、化工廠等生命線工程和重要基礎設施越來越多,對地震災害的敏感性、脆弱性、破壞性愈發突出,一旦發生大地震,有可能引發重大災害。

  防范應對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不足問題越來越突出。當前,全社會對災害規律和風險認知不夠,地震災害風險底數還不清,對巨災風險防范缺乏足夠準備,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與各方面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此外,重特大地震應急預案上下銜接不夠,可操作性不夠,應急救援能力仍需提高,全社會合力防震減災和抗震救災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但是,我們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特別是幾代地震人多年開辟和奠定的堅實基礎,有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地震人才隊伍,我們完全有能力也有信心開創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全面做好地震災害風險防范應對工作任重道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新要求,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認真履職擔當,堅持“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工作方針,全面做好地震災害風險防范應對工作,努力實現防震減災事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強化理論武裝,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防震減災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努力防范化解地震災害各種風險,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新時代防震減災工作機制。始終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根本保證,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認真落實防震減災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法治保障的防震減災工作機制。要發揮好地震部門的專業優勢,按照“全災種、大應急”要求,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形成整體合力,全面做好防震減災各項工作,努力降低地震災害風險。

  認真貫徹“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工作方針,不斷增強地震災害風險防范應對能力。牢固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強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措施,深化地震監測預報業務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地震監測站網規劃的實施和地震臺站的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化地震基本業務。加快實施地震預警工程、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和隱患排查工程,以及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作等重點工程建設,強化建設工程地震安全監管。要堅持預防預備和應急處突相結合,滾動研判震情形勢,當前要做好震情、疫情、汛情交織疊加的各項應對準備,著力提高應對重特大地震災害的處置能力。

  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持續推進理念方法、體制機制、工作體系、任務布局的改革創新。要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加大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實施力度,扎實推進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要保持戰略定力,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基本業務、地震科技創新、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四大體系”。要強化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工作,大力提升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有效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和災害造成的損失。

  全面推進社會共治,筑牢地震災害風險防范應對的防線。要完善社會力量參與機制,發揮市場在地震風險防范、巨災損失補償等方面的作用,調動社會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要堅持關口前移、主動防范,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要廣泛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和應急演練,推進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網格化管理,強化基層防震減災能力建設,筑牢防震減災的人民防線。

  初心鑄就偉業,使命引領未來。做好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堅持“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工作方針,保持定力、攻堅克難,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全面做好地震災害風險防范應對各項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

責任編輯:姚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