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云南魯甸地震災后重建社會組織應對研討會在京召開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14-09-12 08:54

【 字體:【 打印本頁 】

   中新網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張希敏)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等共同主辦的“云南魯甸地震災害評估及災后需求調研報告發布暨魯甸地震災后重建社會組織應對研討會”11日在北京召開。


  與會人員通過交流和研討希望為魯甸災后重建搭建一個民間組織溝通與合作平臺,同時促進政府部門與社會組織整合資源,有效銜接,以災區和受災群眾需求為本進行重建,優化配置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階段資源,進一步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讓災區和受災群眾在災后重建和生計發展中獲得最大利益,建設具有韌性的社區。


  調研專家組成員、四川大學民政部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副主任張國遠介紹了云南魯甸地震災害評估及災后需求調研報告。


  該報告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于2014年8月10日委托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顧林生研究員負責并組建專家團隊完成,報告從魯甸地震概況與特點、政府與社會組織抗震救災、調研成果與啟示、受災群眾震后基本需求、災后重建理論與國內外經驗、災后恢復重建與全面振興建議等七個方面闡釋了魯甸地震的全貌并對今后社會組織參與災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建議,為政府災后重建規劃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劉文奎表示,此次研討會總結了8月3日魯甸地震緊急救援、過渡安置、災后重建及NGO參與抗震救災的寶貴經驗,對于魯甸地震過渡安置和災后重建,以及未來公益組織更加理性地參與抗震救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劉文奎建議政府對公益組織參與災后重建工作,要了解、溝通,做好協調服務工作;建議公益組織參與重建工作要積極主動與政府規劃銜接;加強橫向溝通與協調;災后重建很難一蹴而就,應有三到五年的準備;因魯甸地區貧困面大,呼吁社會組織在受災群眾建房方面給予更多實實在在地幫助,引導受災群眾理性把握建房節奏,以免價格抬高,增加災區民眾成本;注意發揮當地的資源和力量;注重社區自組織能力建立社區防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