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廣州出臺雨水徑流控制辦法 解決“水浸街”問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14-07-29 08:52

【 字體:【 打印本頁 】

中新網廣州7月28日電(王華 黃曉玲) 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28日下午審議通過《雨水徑流控制辦法》,引入目前國際上較為先進的“低影響開發”城市雨水管理理念,著手解決“水浸街”問題。


  《辦法》規定, 今后廣州市內建設項目主體工程應當與雨水徑流控制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并規定具體的雨水徑流控制措施,如“每萬平方米硬化面積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雨水調蓄設施”。


  廣州是華南地區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積增加,洪峰流量增大且時間提前,“水浸街”事件頻發。因此,廣州提出從源頭上控制雨水徑流,減少進入城市排水系統的雨水量。


  《辦法》進一步明確了廣州市建設項目應采取的具體雨水徑流控制措施。例如,在城鎮公共道路設置滲排一體化系統、新建建設項目硬化地面中的的室外可滲透地面率不低于40%、除公園外的綠地中至少有50%作為用于滯留雨水的下沉式綠地、硬化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設工程項目(城鎮公共道路除外)需按“每萬平方米硬化面積應當配件不小于500立法米的雨水調蓄設施”的標準建設雨水調蓄池等。


  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吳學偉表示,以前排澇的思路主要是排、抽,今天通過的《辦法》主要是治、滲、蓄。這個工作做完之后,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對現有排澇體系會有削峰的作用。


  據悉,廣州為落實雨水徑流控制制度,將實行行政監督管理貫穿建設項目全過程。例如,要求城鄉規劃部門在辦理規劃條件時,應當告知建設單位同時采取雨水徑流控制工程,使建設后的雨水徑流不超過建設前的雨水徑流量;雨水徑流控制內容納入公共排水設施的設計方案或者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文件一并審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