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福建上下聯動 積極應對赤潮高發期

來源:福建省海洋和漁業廳 時間:2014-07-15 09:27

【 字體:【 打印本頁 】

7月份,福建省持續高溫悶熱。在這樣一個赤潮多發的季節里,海洋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工作者密切地監視著各個重要海域的水質情況,與赤潮賽跑。


  面對赤潮這一世界性難題,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早準備、早行動,于3月6日召開全省赤潮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專題工作會議,全面部署赤潮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工作。


  據統計,上半年全省海域共發生赤潮災害9起,累計最大影響面積714平方公里,開展赤潮應急監視監測60航次,赤潮高發期未接到因赤潮災害造成養殖損失的報告。


  強化上下聯動增合力


  當前福建省正加快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做好赤潮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工作,對于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漁區穩定具有重大意義。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自今年起將赤潮監測預警與防范工作納入常態化管理,突出三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協調合作、強化災害應急響應聯動,夯實了全省赤潮災害防災減災工作基礎。


  今年福建省發動省、市、縣三級行政、海監、監測、預報、水技等單位和赤潮監視志愿者隊伍的力量,打造一支高效、快速響應的赤潮災害防災減災隊伍。一方面各單位各司其職,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海監部門負責巡視巡查、監測機構負責加密監視監測、預報部門負責做好沿海赤潮發生條件預測、水技部門負責赤潮災害防范技術宣傳及服務;另一方面分工不分家,海監部門和志愿者隊伍及時上報海域異常情況、監測部門和預報部門配合完成科學預警分析并協助水技部門開展技術服務,形成赤潮災害防范工作合力,為降低赤潮災害損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為了檢驗今年3月份修訂的《福建省赤潮災害應急預案》的有效性和各級各部門的執行力,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組織省、市、縣三級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連江縣安凱鄉后才里養殖集中區開展了赤潮災害應急實戰演練,這在福建省尚屬首次。


  優化監測方案惠民生


  赤潮加密監視監測工作離不開強大的監視監測隊伍。


  “去年5-6月福建省首次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啟動赤潮加密監視監測工作,年初我們優化了加密監視監測方案,今年提前至4月啟動?!备=ㄊ『Q笈c漁業廳資源環境保護處負責人介紹說,除繼續在三沙灣、羅源灣、東山灣開展漁業水域環境監測與預警服務外,新增了黃岐半島、南日島、詔安灣等3個重點增養殖區,擴大了監測范圍,每個養殖區布設8-12個監測站位,病害多發期開展4次監測,監測項目包括水質、沉積物等在內的47個參數;加密監視監測主要監測范圍為三沙灣、閩江口、平潭3個赤潮監控區和福州、莆田2個增養殖區,每周監測2次。


  赤潮高發期間,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嚴格按照加密監視監測工作方案開展監測,加強赤潮發生海域的監視監測,及時做好應急跟蹤監測,及時準確鑒定、分析赤潮生物種類,做到一天一測一報,第一時間掌握赤潮發生區各監測指標的變化情況,嚴密監視赤潮發展動態。


  為了使廣大養殖戶及時掌握養殖區各海域監測狀況和赤潮預警情況,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門戶網站設立了“赤潮監測信息”專欄,根據加密監測結果每周發布2期《福建省赤潮災害預警信息》,并及時通報沿海設區市、縣(區)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為政府部門和漁民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減輕損失提供及時信息服務和技術指導,上半年共發布26期《福建省赤潮災害預警信息》。


  深化技術培訓收實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睘閹椭B殖戶正確認識赤潮,福建省海洋監測機構技術人員走出實驗室、深入養殖區舉辦赤潮災害監測與防范技術培訓班,并注重發展壯大赤潮監視志愿者隊伍,連漁排也成為宣傳赤潮防災減災知識的第二課堂。


  今年,全省已舉辦赤潮災害監測與防范培訓班7期,參訓養殖戶達1000余人次,發放《赤潮災害防范與災后漁業生產技術要點等宣傳手冊》5000余冊,短信平臺向養殖戶發送赤潮防災減災短信10萬多條。作為漁業大縣,連江縣高度重視赤潮防范工作,在黃岐、安凱、筱埕共舉辦了3期赤潮災害預警防范培訓班,取得良好實效。


  通過宣傳培訓,大部分養殖戶已善于通過手機短信、廣播、關注省廳門戶網站等渠道了解赤潮災害信息、預警信息,掌握了赤潮發生時的防范措施。


  福建省監測中心還特別注重提升基層監測隊伍的能力建設,開展赤潮生物鑒定技術專題培訓3期,還結合業務工作主動邀請基層技術人員跟班學習,手把手地指導鑒定赤潮藻種的操作步驟,受訓技術人員20余人,通過培訓使他們基本掌握了獨立完成赤潮應急監測的技術方法。


  下半年,省海洋與漁業廳將繼續組織各級海監和漁政隊伍對全省海域做好船(艇)巡航監視,組織各監測單位對赤潮發生海域保持跟蹤監視監測,密切關注赤潮發展動態,及時通報赤潮信息,同時繼續開展赤潮監測與防范技術培訓,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