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減災動態
?

山西省內嚴重沙化面積減少四成多

來源:山西日報 時間:2014-06-17 13:22

【 字體:【 打印本頁 】

    6月12日,第二十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來臨之前,記者在大同、朔州等地采訪時了解到,隨著大規模防風固沙生態屏障和連片防護林帶建成,山西省沙區嚴重沙化土地面積與本世紀初相比減少44%,沙區大風日數由2001年的23天減少到近年來的10天左右,沙塵日數減少了34%。


  站在大同縣火山群綠化帶制高點極目四望,北起采涼山、遇駕山,南至桑干河的30余萬畝連片綠化工程,已經密實地覆蓋了過去的沙石地。在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國家和省重點工程長達13年的密集實施下,這片過去“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白天點油燈,黑夜沙堵門”的不毛之地,如今滿眼翠綠,生態宜人。據大同縣塔兒村村民姚文成說,這兩年即使刮七級大風都基本不起沙塵。不僅是大同縣,山西省具備荒漠化潛在發生條件的大同、朔州、忻州、太原、呂梁、晉中等市的40多個縣(市、區),過去生態脆弱的面貌也正在穩步改善。


  防治荒漠化各項工程的建設,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為工程區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創造了條件。大同縣巨樂鄉是僅有3300戶人口的小鄉鎮,位置偏僻、坡廣地貧,過去群眾主要種植小雜糧,生活普遍貧困。新世紀初,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工程先后在該縣落戶,群眾依托工程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經濟林建設,全鄉杏樹種植面積到今年突破3.2萬畝,實現戶均10畝杏樹、人均增收2000多元。


  沙退綠進,三晉增綠,農民得利。山西省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的成績引人矚目,國家有關部委先后兩次在大同、朔州一帶現場會推廣山西省經驗。省造林局局長黃守孝認為,規模開發、合理布局是山西省防治荒漠化的訣竅。各地始終堅持農、林、水多項目相互配套,以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為主體,以省級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植被恢復工程、高速公路通道綠化標桿工程為重點,聯市、聯縣規?;七M工程建設。其中,晉北、晉西北的高速公路,國省道、鐵路兩側,長城、洪濤山、恒山山脈、黃河、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沿岸等,是遏制荒漠化的重點陣地,而風景名勝、邊關要塞、水庫、濕地等點綴其間,使生態工程不僅能夠遏制風沙,更成為改善人居的惠民工程。


  值得重視的是,目前山西省仍有荒漠化土地面積157.46萬公頃,其中61.78萬公頃沙化土地沒有得到治理,還有6.89萬公頃土地具有明顯的沙化趨勢,防治荒漠化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