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減災》雜志
卷首語/PRELUDE
十六年后 見證廢墟上開出幸?;?span class="m-author">本刊編輯部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十六年光陰流轉,如手中的細沙一般,從指縫間靜靜流逝, 不疾不徐,不為人或事而停留。十六次四季輪回,卻是一劑愈疾的良方,撫平了傷痛 的記憶,承諾了幸福的期許。 

不曾忘十六年前,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災害損失最 重、救災難度最大的特大地震,突襲我國西南腹地。霎時間,震碎了山河家園,震痛 了整個中國。轉眼間,距那個慘烈的瞬間,已經過去十六年。當災難漸行漸遠、已成 為塵封往事的時候,打開記憶的窗戶,才明白我們見證了怎樣一個從悲壯走向豪邁的 波瀾歷程。 

那時,震后的災區百廢待興。一場動員范圍極廣、投入力量極大、建設速度極快 的災后重建戰役,在川、陜、甘等約 50 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開了帷幕,“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孕育而 ......歷經七日搶險救人、百日安置攻堅、千日重建奮戰,以及十六年的發展振興,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了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偉大奇跡。 

時間證明,一場場災難都是經不起陽光的噩夢,經不起顛簸的泡影。從瞬間“歸 ”到物質重建、經濟重振、文化重興、社會重構,關于悲傷的記憶被寫進了歷史, 新家園、新產業、新生活漸漸抹去了“災區”的痕跡,那曾經冰冷的殘垣敗瓦,如今 蛻變成溫暖的花園。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超越自然的奇跡,總是在對厄運的征服中出現的?!币粋€ 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歷史的進步中得到補償。除了重建家園,我們還從災難 中學到了更多的東西:全國防災減災日得以確立,全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認識上升 到新的高度,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應急救援能力更加強大,民眾防災避險意 識和技能不斷提升......“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逐漸成為全社會的氛圍。 

今天的汶川,綿延的山巒間草木蓊郁、流水淙淙,融合民族特色與現代風情的旅 游小鎮拔地而起,應用了先進抗震技術的建筑里孩子們書聲瑯瑯......人民安居樂業, 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百姓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強,浴火重生的土 地上奔涌著向上的力量。十六年前播下的名叫“大愛”的種子,如今已開出了幸福之花。

《中國減災》總第468期,2024年5月1日出版
獨家策劃EXCLUSIVE REPORT
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 ——著力提升基層防災避險能力
  • 10 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的六個著力點 鐘開斌
  • 14 安徽:多維發力 多點開花 多元參與 ——全方位寬領域加強基層防災避險能力建設 張偉 趙立輝 沈文林 丁美玲
  • 17 浙江云和:打造“三防三網”機制 筑牢自然災害防線 ——“3?25”風雹險情處置 20 人成功避險 孔祥豐
  • 20 江西贛州:做好減災救災文章 守護群眾安寧與幸福 符軍
  • 22 四川北川:“三張網七清單”打好多災種早預警“提前量” 張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