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減災》雜志
卷首語/PRELUDE
平急結合 撐起安全“保護傘”本刊編輯部

6  24 日,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講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利用公園景區資源探索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體系建設的新路徑。占地550畝的 “天府芙蓉園”作為一個國家4A級景區,平時是供大眾游玩娛樂的休閑之地,但配備了應急電源、應急水源、微型消防站等應急避難設施之后,能在突發事件發生時瞬間轉變角色,變成可供數萬市民緊急避難的場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應急避難場所要高度重視,科學合理規劃,高標準建設。202312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指導意見》 明確提出,應急避難場所作為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重大突 發事件預警響應、搶險救援、過渡安置過程中,發揮轉移避險、安置避難群眾 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 

應急避難場所具有應急避難指揮中心、獨立供電系統、消防措施、疏散區、 應急供水等多種應急避險功能,是一個集通信、電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于一體的完整網絡。從 2003 “非典”發生后到2008年,各地開始建設應急避難場所,中國地震局和北京市政府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規范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依托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對這一時期各地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發展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2018 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各級應急管理部門承擔起推動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職責,其他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全國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建有應急避難場所,總數超過16萬個。 

“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睉北茈y場所的建設和完善,事關公共安全 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體現著國家的發展進步和人文關懷。放眼未來,我國將 切實建立起以常設避難場所為主體、臨時避難場所為補充的全國多層次應急避難 場所體系,共同織密防災減災救災“防護網” 。


《中國減災》總第472期,2024年7月1日出版
獨家策劃EXCLUSIVE REPORT
  • 08 統籌推動應急避難場所高質量建設? 為人民群眾提供高水平安全保障 應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質災害救援司
  • 12 建設全國應急避難場所輔助調度系統? 提升急時人員避險安置保障能力 胡藝杰 張學華 林柯
  • 16 北京:提高城市韌性? 推動應急避難場所建設? 高令軍 楊林
  • 18 黑龍江:著眼需要? 多措并舉? 全力推動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發展? 閆永軍 汪多剛 景凌洋
  • 20 浙江:重資源整合? 強服務管理? 聚力打造千家萬戶“避風港” 浙江省應急管理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