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瑪多、海北、德令哈地震損失與應對思考》
來源: 時間:2022-05-13 17:00
青藏高原是我國現代地質構造活動和地震活動最強烈的地區,自有地震記錄以來,高原內部共發生18次8級以上(含8級)地震和100余次7—7.9級地震,均發生在喜馬拉雅板塊邊界地質構造帶和板內斷塊區及其次級斷塊的邊界活動地質構造帶上。近20年來,巴顏喀拉地塊共發生3次7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這些強烈地震都與巴顏喀拉地塊及其邊界帶的活動地質構造緊密相關,而地震災害的發生也對當地自然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對自然水體方面的影響包括:新發現地震斷層泉1237個,地震噴泉2處,湖泊干枯2處,花石峽鎮等地區出現較小湖泊,當洛鄉40%的水井缺水,60%的水井變渾濁;黃河鄉飲用水源渾濁度超過《地下水質量標準》Ⅲ類標準。對地表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瑪多地震主破裂帶長度約170千米,地裂縫653條,地震鼓包97個,且地裂縫總體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地表破裂兩側區域有20厘米以上地表永久變形。對濕地水文的影響包括:震區草原受損面積70萬畝,濕地受損面積250萬畝,瑪多地震還導致在170千米斷裂帶兩側3千米范圍內出現大面積的砂土液化現象。而研究表明,青海高原(青藏高原東北部)依然處于地震相對活躍期中期,因此,地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青海高原正處于地震相對活躍期的現實因素與研究發現都要求我們只有加快部署青海高原各活動地塊地震活動構造的調查、研究和精準監測,加強青海高原地震災害引發的次生地質災害及其災害鏈應對、加強國家對青海高原近期地震災害恢復重建的投入,才能真正實現青海高原應對地震災害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 《構建科學先進的氣候系統預測手段支撐防災減災》 05-13
- 《青海高原瑪多、海北、德令哈地震損失與應對思考》 05-13
- 《城市安全運行與風險防控》 05-13
- 《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區劃技術體系與成果應用》 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