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災害知多少1
來源:中國海洋報 時間:2015-04-16 10:00
風暴潮是發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種嚴重自然災害,來自高緯度地帶的冷空氣與來自海上的熱帶氣旋通過交互影響,使沿海大風與巨浪接連發生,因此形成風暴潮。我國的風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是:萊州灣、江蘇南部至浙江北部的沿海地區、福建省閩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廣東汕頭至珠江口地區、雷州半島東岸及海南島東北部沿海。 風暴潮分為由臺風引起的臺風風暴潮和由溫帶氣旋等引起的溫帶風暴潮兩大類。臺風風暴潮多見于夏秋季節臺風鼎盛時期,這類風暴潮的特點是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凡是被臺風影響的海岸地區均可能發生;溫帶風暴潮多發生于春秋季節,夏季也有發生,一般特點是增水過程比較平緩,增水高度低于臺風風暴潮,中緯度沿海地區常會出現,以歐洲北海沿岸、美國東海岸以及我國的北方海區沿岸為多。 防御風暴潮災的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以及監測預報和緊急疏散計劃等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指在可能遭受風暴潮災的沿海地區修筑防潮工程。位于黃河三角洲的勝利油田和東營市政府投入巨資,興建幾百公里的防潮海堤。但限于國力,現有的不少海堤、海塘標高仍然偏低,不少岸段工程質量不高,維護保養也跟不上,防御潮災的工程措施亟待加強。 我國目前在沿海已建立了由280多個海洋站、驗潮站組成的監測網絡,配備了比較先進的儀器和計算機設備,利用電話、無線電、電視和基層廣播網等傳媒手段,進行災害信息的傳輸。風暴潮預報業務系統比較好地發布了特大風暴潮預報和警報,同時沿海省市有關部門和大中型企業也積極加強防范并制定了一些有效的對策,如一些低洼地的港口和城市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結合風暴潮侵襲資料,重新確定警戒水位。 隨著沿海經濟發展的需要,抗御潮災已是實施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 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海嘯通常由風暴潮、火山噴發和海底地震等引發。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嘯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歷史上特大海嘯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嘯形成的條件:1. 引起海嘯的海底地震震源較淺,一般要小于20公里~50公里;2. 震級一般在里氏震級的6.5以上;3. 必須有海底的大面積垂直運動;4. 發生海底地震的海區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橫跨大洋的大海嘯,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嘯在濱海區域的表現形式是海水陡漲,驟然形成向岸行進的水墻,并伴隨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濱海陸地,吞沒良田和城鎮、村莊,然后海水又驟然退去,或先退后漲,有時反復多次,給人類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一旦發生海嘯,居住在低處的人們一定要往高處跑。若輪船在大海中航行遇到海嘯,那么就另當別論。輪船需要以最快速度往深海里去。這是因為波高跟水深成反比,海域越深,波浪就越弱。反之,海嘯的能量會在淺海積聚起來,形成一堵幾十米高的水墻,沿岸無論有多么堅固的防波堤也難以抵擋巨大的波濤。因此,專家認為,一般船只若要逃避海嘯,不應往港口里跑,而是應往深海里去,跑得越遠,危險就越小。 強熱帶風暴 熱帶風暴是熱帶氣旋的一種。當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0級~11級時,就稱為強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繼續加強,就會形成臺風。強熱帶風暴的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每秒24.5米~每秒32.6米,底層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0級~11級。強熱帶風暴每年在全世界造成的損失高達60億美元~70億美元,它所引發的風暴潮、暴雨、洪水、暴風所造成的生命損失占所有自然災害的60%。瀕臨中國的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最不平靜的海洋,屬于自然災害的重災區。每年盛夏和初秋,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遭受臺風的侵襲。其中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近20次。臺風是中國沿海地區危害程度最嚴重的災害。熱帶風暴在自然災害中極具破壞力,每年颶風都從海洋橫掃至內陸地區。強勁的風力和暴風雨過后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是由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川融化、上層海水變熱膨脹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現象。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及生態系統等有著重大影響。第一,海平面上升可淹沒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區,加強了的海洋動力因素向海灘推進,侵蝕海岸,從而變桑田為滄海;第二,海平面的上升會使風暴潮強度加劇,頻次增多,不僅危及沿海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且還會使土地鹽堿化。海平面上升還會致使海水內侵,造成農業減產,破壞生態環境。在中國,受海平面上升影響嚴重的地區主要是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 海平面上升的根源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導致氣溫升高,全球變暖,一方面使冰川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另一方面使海水溫度上升,海水因膨脹而導致海平面上升。應對海平面上升的措施,首先要從根源上入手,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技術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其次,加固海堤河堤,興建大型工程,利用沙丘建起防潮屏障。最后,要全民參與,多植樹造林。 臺風災害 臺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干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1.大風。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2.暴雨。臺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臺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毫米~300毫米降雨,少數臺風能產生10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3.風暴潮。一般臺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米。臺風過境時常常帶來狂風暴雨天氣,引起海面巨浪,嚴重威脅航海安全。臺風登陸后,可摧毀莊稼、各種建筑設施等,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加強臺風的監測和預報,是減輕臺風災害的重要措施。對臺風的探測主要是利用氣象衛星。在衛星云圖上,能清晰地看見臺風的存在和大小。利用氣象衛星資料,可以確定臺風中心的位置,估計臺風強度,監測臺風移動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風暴雨出現的地區等,對防止和減輕臺風災害起著關鍵作用。當臺風到達近海時,還可用雷達監測臺風動向。建立城市的預警系統,提高應急能力,建立應急響應機制。還有氣象臺的預報員,根據所得到的各種資料,分析臺風的動向,登陸的地點和時間,及時發布臺風預報,臺風警報或緊急警報,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為公眾服務,讓出海漁船及時避風回港,同時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依據。 赤潮 赤潮是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引起海水變色的現象。赤潮會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體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黏液,覆蓋海洋動物濾食和呼吸,從而使其窒息死亡?;虺喑鄙锼舅乇缓Q髣游飻z食后造成魚、蝦、貝類等中毒死亡。有的還會使脊椎動物和人類在食用含赤潮毒素的食物后中毒死亡。 預防赤潮的主要措施包括: 1. 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營養化。 2. 建立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赤潮監測。 應把目前各主管海洋環境的單位、沿海廣大居民、漁業捕撈船、海上生產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力量組織起來,開展專業和群眾相結合的海洋監測活動,擴大監測海域的覆蓋面,及時獲取赤潮和與赤潮有密切關系的污染信息。監測網絡組織部門可根據工作計劃,組織各方面的力量對赤潮進行全面監測。特別是赤潮多發區、近岸水域、海水養殖區和江河入??谒蛞M行嚴密監測,及時獲取赤潮信息。一旦發現赤潮和赤潮征兆,監測網絡機構可及時通知有關部門,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跟蹤監視監測,提出治理措施,減少赤潮的危害。 赤潮發生涉及生物、化學、水文、氣象以及海洋地質等眾多因素,目前還沒有較完善的預報模式適應于預報服務。因此,應加強赤潮預報模式的研究,了解赤潮的發生、發展和消衰機理。在獲得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赤潮的形成機制進行研究分析,提出預報模式,開展赤潮預報服務。 海岸侵蝕 海岸侵蝕是指在自然力(包括風、浪、流、潮)的作用下,海洋泥沙支出大于輸入,沉積物凈損失的過程,即海水動力的沖擊造成海岸線的后退和海灘下蝕。 海岸侵蝕現象普遍存在,中國70%左右的砂質海岸線以及幾乎所有開闊的淤泥質岸線均存在海岸侵蝕現象。如海南省文昌縣由于珊瑚礁被開采,海岸已后退200余米,造成大量的椰樹林傾倒。 引起海岸侵蝕的原因有兩種:一是由于自然原因,如河流改道、海平面上升或地面沉降、海洋動力作用增強等都可導致海岸侵蝕;二是人為原因,如攔河壩的建造、灘涂圍墾、大量開采海砂、珊瑚礁,濫伐紅樹林,以及不適當的海岸工程設置等,均會引起海岸侵蝕。由于海岸侵蝕使土地大量失去、海岸構筑物破壞、海濱浴場退化、海灘生態環境惡化、海岸防護壓力增大、侵蝕下來的泥沙又搬運到港灣淤積而使航道受損,從而成為一種嚴重的環境地質災害。 預防和治理海岸侵蝕災害的主要途徑有:減少大江大河用水量,保持江河入海水量;制定海岸帶開發規劃和管理條例,禁止不合理的采石挖砂和毀岸行為;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進行人工護岸,防止海潮、海浪侵蝕。 滸苔災害 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化、水體富營養化等原因,造成海洋大型海藻滸苔綠潮頻頻暴發,大量滸苔漂浮聚集到岸邊,阻塞航道,同時滸苔大量堆積后腐爛繁殖時需要消耗大量氧氣,并散發出惡臭氣味,破壞海洋生態系統,嚴重威脅沿海漁業、旅游業發展。從2008年6月中旬開始,大量滸苔從黃海中部海域漂移至青島附近海域,青島近海海域及沿岸遭遇了突如其來、歷史罕見的滸苔自然災害。 2010年6月,復旦大學宣布,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張士成副教授和陳建民教授課題組將海洋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海上“綠潮”的大型海藻滸苔成功地轉化制成了生物質油,從而有望使滸苔這一污染的“元兇”成為一種制造新能源的絕佳原材料。據介紹,在220℃~320℃的條件下,滸苔經過10分鐘~30分鐘即可得到生物油,1噸滸苔可制成230公斤生物油。這種生物油不僅可以作為低級燃料直接燃燒,也可以經過進一步精制得到不同級別的生物質液體燃料或化工產品,同時,還得到以乙酸為主的水溶性產物,可以作為化工原料。滸苔還可以加工成食物,如江浙地區流行的食品苔條,或者加工成動物飼料。 災害性海浪 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叫災害性海浪,主要由臺風、溫帶氣旋、寒潮等天氣系統引起并在強風作用下形成的。災害性海浪按天氣系統類型分為:冷高壓型(也稱寒潮型)、臺風型、氣旋型、冷高壓與氣旋配合型。災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風產生的具有災害性破壞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達30噸~40噸。 海冰 海冰是極地海域和某些高緯度區域突出的海洋災害之一,海冰由海水凍結而成,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 海冰造成的災害包括推倒海上石油平臺,破壞海洋工程設施、航道設施,撞壞船舶造成重大海難;阻礙船舶航行,損壞螺旋槳或船體,并使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鎖港灣,使港口不能正常運行,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費用;使漁業休漁期過長和破壞養殖設施、場地等,造成經濟損失。海冰災害主要出現于我國冬季易于結冰的渤海、黃海北部和遼東半島沿海海域,以及山東半島部分海灣。 應對海冰災害主要是做好海冰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要做好防冰、破冰、除冰工作,確保港口生產安全和重點物資運輸。落實防范措施,加強漁船、漁港、海洋工程、揚水站、防潮大壩等的巡查;組織指導養殖戶加強海上養殖生產的防海冰工作,撤離養殖漁船;建立漁船??扛蹟祿n案,全面了解漁船回港防冰情況,對已回港漁船做好通訊設備檢查和加固工作,對抗冰能力弱的小型木質漁船要全部吊裝上岸,對因冰凍不能回港的漁船,安排就近回港停泊,并保持聯系。 咸潮 咸潮(又稱咸潮上溯、鹽水入侵),是一種天然水文現象,它是由太陽和月球(主要是月球)對地表海水的吸引力引起的。當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上游河道水體變咸,即形成咸潮。 咸潮一般發生于冬季或干旱的季節,即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之間出現在河海交匯處,例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周邊地區。 應對咸潮災害首先要加強對咸潮形成機理的研究,運用先進的超聲波流速剖面儀等設備和技術,對咸潮實施同步監測,并建立預警機制,建立協調機構,在咸潮到來之前做好防范。其次,可以采取調水以淡壓咸。再其次,需要加強河道采砂管理。由于目前珠江三角洲河段過量濫采河砂造成河床嚴重下沉,引發咸潮上溯。 防災減災日的由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這場大地震僅四川全省就有68712人遇難、17912人失蹤。這場大地震給全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難以愈合的心靈創傷,堪稱國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災難。 2009年3月2日,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準,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這一方面順應社會各界對我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 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有利于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海水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質基礎。攜帶大量無機物的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按照國家制定的海水標準和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要求,對排放入海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要進行嚴格處理。
- 6招教你防御臺風 07-24
- 臺風登陸后我們怎么辦? 07-08
- 臺風命名法 05-04
- 關于臺風的基礎知識 04-03
- 臺風接踵而至這些要注意 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