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聚焦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防災科技學院副校長劉春平—— 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升防震減災能力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 時間:2021-03-06 12:38

【 字體:【 打印本頁 】

“我們發現,部分‘一帶一路’國家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滯后或長期陷于債務危機,地震災害風險治理體系建設水平落后,急需外來資金、技術援助,以提高防震減災能力?!比珖f委員、防災科技學院副校長劉春平建議,在亞投行框架下設立“一帶一路”地震安全基金。

歷史上重大地震災害頻發

“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

劉春平認為,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地震災害風險治理水平、保證沿線人民地震安全,應是促進“一帶一路”安全發展的重要內容。

“但該地區的地震災害風險不容忽視?!眲⒋浩浇榻B,“一帶一路”跨越亞歐大陸與西太平洋、印度洋,與全球兩大地震帶——亞歐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高度重合,歷史上重大地震災害頻發。自1900年以來,全球發生了185次死亡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地震,其中125次發生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單次死亡人數超過5萬人的6次特別重大地震災害均發生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這些地區頻發的地震巨災對‘一帶一路’規劃中的六大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造成了巨大的威脅?!眲⒋浩秸f?!耙粠б宦贰毖鼐€地區地震災害風險治理體系建設水平落后,主要表現在監測探測和風險調查工作開展程度較低,地震災害風險底數不清,風險治理無從下手;政府和民眾風險防范意識不強,城鎮和工程選址避險考慮不夠,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標準缺乏或直接引用發達國家規范,與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化特點脫節;監測預警基本空白,震時應急反應能力不足,震后恢復重建工作缺乏規劃;部分地震高烈度區的海陸交通樞紐城市抗震韌性差,重要交通基礎設施老化或落后,威脅沿線交通運輸安全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劉春平認為,應考慮以外來資金、技術援助的方式,提高“一帶一路”地區防震減災能力。

設立“一帶一路”地震安全基金

在2018年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強調,科學認識致災規律,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

劉春平認為,防震減災國際合作聚焦生命安全、提升民生保障,可以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差異造成的合作障礙,成為其他政府間多邊開發機構開展工作的核心領域。

例如,世界銀行管理的全球減災與災后恢復基金始建于2006年,截至目前,累計投入1.875億美元,支持了140個國家的337個項目,在增強災害風險意識、支持防災韌性能力建設、支持災后恢復重建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

再如,亞洲開發銀行的綜合災害風險管理基金、亞太災害響應基金等項目,則聚焦為發展中國家災害風險管理和應急響應能力建設提供經濟和技術援助。

劉春平進一步介紹,我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5年來,成員國發展到103個,資助項目108項、資助金額累計220.2億美元。有效推動了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該地區的現代化進程。

“因此,我建議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現有框架下,設立‘一帶一路’地震安全基金?!眲⒋浩秸f。基金設立后,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進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提供融資平臺,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升防震減災能力,進而推進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在防震減災領域取得實質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