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災]|“三斷”之下 林火之中 ——探秘“應急使命·2025”演習中的“硬核”新質救援力量
來源: 時間:2025-06-20 09:52
按語:指揮方艙內實時數據飛速流轉,履帶式森林消防車鏗鏘挺進崎嶇山林,無人機槳葉劃破天際低鳴……近日,《中國減災》記者提前探班“應急使命·2025”演習現場,實地探訪新裝備、新技術、新材料、新戰法應用情況,零距離感受這場高規格演習的緊張脈搏,提前觸摸那些即將在“三斷”條件下點亮希望的通信利器,目睹撲向原始林區“火魔”的尖兵鐵翼。通過這場探營之旅,帶您提前解鎖此次“硬核”演習的制勝法寶,揭秘新質救援力量如何在最極端環境中,淬煉出守護平安的最強防線。
當重大災害導致斷路、斷網、斷電的“三斷”絕境成為應急救援最大掣肘;當廣袤的原始森林烈焰升騰,濃煙遮蔽天際,火勢肆虐蔓延……提升極端復雜條件下的實戰能力,已成為當前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核心命題與迫切需求。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論述,著力破解極端災害事故場景應急救援難題,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主辦,應急管理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承辦的“應急使命·2025”演習即將在6月下旬拉開帷幕,斷路斷網斷電應急救援、原始林區重特大森林火災撲救是本次演習中備受關注的兩個專題。近日,《中國減災》記者深入黑龍江省牡丹江東寧市、大興安嶺地區的演習腹地探營,實地探訪新裝備、新技術、新材料、新戰法的應用情況,探秘我國新質救援力量如何破解“三斷”困局,如何在原始密林中精準撲滅“火魔”,如何“硬核”應對最壞的情況、做最萬全的準備。
破“三斷”困局:
直擊應急救援打破“信息孤島”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自然災害的極端性顯著增強,特別是洪澇、地震及地質災害等極易造成道路損毀、網絡中斷、電力癱瘓,形成“三斷”(斷路、斷網、斷電)災害場景,外界救援力量難以進入,內部人員也很難向外求援,嚴重影響指揮決策的精準性和救援處置的時效性。本次斷路、斷網、斷電應急救援行動專題演習復盤2023年京津冀暴雨洪澇災害、2024年湖南資興特大暴雨災害等案例,結合“三斷”救援實際,瞄準最不利條件,著力構建全域失聯、全維阻斷的極限災害環境,選取牡丹江東寧市道河鎮洞庭村作為實景場地開展演習。該地區地形險峻,一旦遭遇極端天氣,極易造成道路損毀、山體滑坡,形成“信息孤島”。本次演習重點圍繞預警偵察、應急指揮通信網絡構建、空中救援通道開辟、水路救援通道搭建、公網通信搶修恢復、電力應急供電和搶修復電、損毀通道搶通等7個科目展開,充分彰顯了應急保障領域的強大實力和高度責任感,也凸顯了新質救援能力對于守護應急保障生命線的重要性。
(一)新裝備:空、天、地、水重器矩陣打破“信息孤島”
彈射式通信偵察無人機采用輕量化設計,便于快速部署。該無人機采用火箭彈射起飛和傘降回收方式,可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快速響應,解決了傳統無人機惡劣環境適應性差的難題。應急管理部大數據中心工程師邊路介紹:“在災害發生的時候,彈射式通信偵察無人機可快速到達災情現場,在8級強風和中雨條件下飛行,執行災情偵察和通信恢復的任務,配套矢量系留無人機,采用先進算法自主控制槳葉迎風方向,實現遠距離超視距飛行?!?/span>
“星立通”緊急呼救終端是在本次演習中亮相的一款實用型“親民”產品,專為災后受困群眾設計,可進行靈活多樣的部署方式。依托“無需精準對星、對星時間短”的技術優勢,可通過一鍵式衛星電話直連天通衛星,預置應急聯絡號碼并具備雙向語音通信功能,同步自動發送災情坐標信息。應急管理部國家自然災害防治研究院副研究員焦其松介紹道,該終端可以全流程語音引導操作,顯著降低使用門檻,確保非專業人員無需培訓即可獨立操作;支持車內移動或人員跑動中通話和200米以下高度應急空投部署,也可通過單兵攜帶、固定式安裝等方式預置部署,靈活適配不同應急場景,為構建“全天候、全地形、全災種”應急通信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移動式應急現場空管指揮裝備主要用于為抵達應急現場開展航空應急救援的有人機、無人機提供空管服務,保障飛行安全和救援效率。其可為飛行器進行飛行計劃管理,并提供綜合態勢三維實時顯示,形成應急現場空管“一張圖”,提升了航空飛行安全水平。
被網友親切稱為“水上救援航母”的動力舟橋也在此次演習中驚艷亮相。作為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水上救援裝備之一,動力舟橋可實現快速架設浮橋,結合漕渡門橋,組合成各種形式的浮式結構,保障大型裝備和人員通行,有效解決涉水搶險難題?!爸袊材芗瘓F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沈陽基地采用‘快速機動、模塊拼組、自驅成橋’的戰法,操作動力浮橋各模塊依次下水,各模塊快速拼接為一個單元組,各單元組獨立自主驅動,沿預設的架橋航線精準航行,正快速形成一條長108米、寬8米、可承載60噸級重載的‘鋼鐵紐帶’?!?nbsp;應急管理部自然災害工程救援中心沈陽隊指揮員蒲磊對本次演習中動力舟橋的架設進行了介紹。
國內首臺“先鋒號”小型救援盾構掘進機目前已經完成就位及準備工作。該裝備安裝可視化操作界面,能夠自我糾偏,實現精準鉆進,智能化控制模塊大幅減少作業人員數量。據國家隧道應急救援中鐵二局昆明隊總工程師王獻澤介紹,該小型救援盾構掘進機既可滿足崎嶇山區道路運輸需求,又能適應最小寬度為3.5米隧道的快速進場部署。
雙臂機器人的設計靈感很大程度來源于人類雙手的運動方式,通過靈活切換末端工具,可自動完成抓線、舉線、穿線、剝線、接線5個核心工序。剝線的精度與速度極高,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最快僅需10分鐘即可完成帶電接引線作業。這一創新成果的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單次作業效率,還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時將人身觸電風險降至零,充分展現了新質生產力在電力行業的應用價值。
(二)新技術:“三斷”場景救援的“最強大腦”
有效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是提升應急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熬冒病贝竽P妥鳛閲鴥仁讉€私有化部署的行業智能模型,實現了應急管理行業大模型底座的自主研發。這一模型充分整合了國產軟硬件資源,并根據行業需求進行定制,極大優化了應急管理的智能升級。本次演習在“久安”大模型的智能處置建議基礎上,經綜合會商決定,在演習場地按照“三斷”應急預案,啟動相應流程。
當前無人機的用途越來越廣泛,行業應用也有了質的飛躍。無人機搭載合成孔徑雷達、激光雷達、可見光及紅外熱成像設備,可實現多角度協同作業:雷達穿透云霧測繪山體變形,激光掃描生成三維地形模型,可見光捕捉地表災情細節,紅外則鎖定生命熱源信號。多機組在群山環抱的復雜地帶同步展開,僅用極短時間便可完成全域災情偵察,精準繪制出救援力量急需的災情分布圖。
(三)新材料:點亮救援希望之光
新型復合材料桿塔的選用為應急通信保障隊伍開展快速搭建作業提供了助力。本次演習中使用的新型復合材料桿塔相比于傳統鐵塔材料,質量更輕、強度更高,密度僅為傳統鋼材的1/4,低碳環保,擁有良好的抗震阻尼性、耐腐蝕性、絕緣透波性,在應急情況還可以實現免砼作業。演習現場搭建的9米復合材料桿塔僅需4名技術人員在30分鐘內協同操作下即可完成。
新型超快硬混凝土材料在本次“損毀道路搶通(破損路面快速修補)”演習中派上重要用場。其快速硬化、高強度、高粘結力以及耐磨耐腐蝕等特性,極大地提高了道路搶修效率和質量,為道路的快速恢復通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新戰法:無人機“牽線搭橋”,天塹變通途
在復雜的地形和環境中,傳統跨河布放光纜作業往往需要人力背負沉重設備,攀爬陡峭河岸或涉水穿越激流,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安全事故。而無人機能夠輕松應對復雜區域,避免人員直接暴露在危險環境中。操作人員只需在安全區域通過地面控制站實時監控,即可遠程調整飛行軌跡和牽引力度,快速安全完成通信光纜架設,有效克服了地貌及施工作業環境復雜等不利因素。中國聯通牡丹江市分公司網絡優化工程師王志宇介紹道,無人機牽纜過河無需大量的設備和人力投入,不僅零失誤,還減少了人力、物力、時間的消耗,降低了施工成本。
“應急使命·2025”黑龍江省牡丹江東寧市演習分會場,無人機牽纜過河 楊曉彤/圖
“應急使命·2025”黑龍江省牡丹江東寧市演習分會場,架設的動力舟橋 楊曉彤/圖
克林火危局:
探尋原始林區重特大森林火災撲救“密鑰”
受氣候環境影響,我國的原始林區普遍火災風險較高,不僅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同時威脅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國家生態安全。本次演習選址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原始林區,這里地形復雜多樣,植被茂密且層次分明,氣候條件多變,雷擊火頻繁發生,地表火、樹冠火、地下火立體燃燒,火勢一旦引發,便會在復雜的地形中迅速蔓延,難以控制。同時,山高坡陡遠程供水難、偃松密布人裝通行難、懸崖峭壁直接滅火難,極易形成大火巨災,對生態系統和周邊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本次演習圍繞“火場建鏈以水滅火、重裝開進大型機械滅火、定點處置無人機集群滅火、空中突擊空地協同滅火”展開,充分檢驗了森林滅火新裝備、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戰法的適應性和實戰性,為有效遏制林火蔓延、保護森林生態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一)新裝備:壓制“火魔”的攻堅利器
以水滅火作為撲救森林火災的最佳選擇,在眾多滅火手段中成本相對較低,具有經濟、高效、安全、不易復燃等特點。本次演習模擬了各種不同的以水滅火場景,多種新裝備集體亮相。
在遠距離、開闊地、水源充足條件下,由泵浦車、水帶車、履帶車組成的高機動救援車組可以在10公里以外水源地取水作業,自動化遠程操控。在大坡度、高海拔、水域狹窄條件下,重型森林消防水泵可以實現高揚程野外取水作業。在陡坡、密林復雜地形條件下,大載重無人機運輸能力強,不受地形限制,可以配合滅火隊員完成復雜地形空中輔助鋪設管帶和裝備投送任務。在丘陵、沼澤和稀疏林地條件下,4×4、8×8全地形越野車可運載滅火隊員多路同步鋪設管帶,縮短作業時間,節省隊員體力。在部分火場局部環境高危、撲火隊員難以抵進的條件下,利用系留無人機可低空射水、滅火機器人抵進射水,在減少滅火隊員體能消耗的同時,提高滅火效率和安全系數。
在寸步難行的偃松林區,清障就顯得十分重要。運用開帶機、隔離帶開辟機器人、挖掘機、推土機、重型履帶式森林消防車等裝備協同清障,可以有效解決人力開辟輸送通道、作業速度慢的問題。
新舟60固定翼飛機最大載水量為6噸,作為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領域的尖刀力量,具有優異的低空飛行穩定性和機動性能,適合復雜場景下的超低空滅火作業,具有火情監測、投灑滅火、空中通信指揮、消防人員和物資運輸等功能。
相比新舟60固定翼飛機的“輕巧”,AG600水陸兩棲飛機可以稱為森林滅火的“重裝騎兵”。AG600水陸兩棲飛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為了兼顧水陸兩棲,機身的上部按照飛機的結構設計制造,而機身的下部則被設計成雙曲面的流線型船體結構,最大載水量為12噸,可在20秒內完成水面吸水,單次灑水覆蓋面積可達4000平方米。
M-26直升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用其運載履帶式運兵車、裝備車和滅火隊員,可實現模塊化編組、規?;端?、協同化作戰,極大地提升裝備到位速度和滅火攻堅能力。
(二)新技術:“云端”到地面的演習全透視
林火救援指揮艙是此次演習各類信號的指揮中樞,車內搭載有寬帶衛星系統,可以實現不間斷指揮聯絡。此外,利用車載、背負多模一體化災害感知終端,可全程建立移動火場通信網絡,該終端首次將衛星通信、對講模塊、三網通基站等功能高度集成,實現一鍵式操作、智能化保障。
直-8直升機是大型森林滅火直升機,能夠滿足多用途、多災種的綜合救援需求。在此次演習中,其搭配機載衛星通信系統,采用傳統衛星和高通量衛星雙模切換技術,可支持50架以上飛機通信保障,實現空中高寬帶、大數據、全時段信息共享。
(三)新材料:穿越火線的生命屏障
黑河市森林消防支隊直屬大隊中隊長助理魏寶格演示了新型碳綸材質制作而成的阻燃服。這是本次演習中,經過1800度高溫燃燒測試脫穎而出的新材料阻燃服。該阻燃服可以實現30秒內不易熔,具有耐高溫、阻熱、防水、防腐蝕的功能,極大程度降低消防救援人員滅火作戰的燒傷程度和可能性。
國家消防救援局大慶航空救援支隊機務大隊一中隊航電師肖宏介紹了本次演習中采用電磁裝置的噸級滅火彈:使用前,注入水和滅火劑,充分混合形成大量凝膠狀物質,并將氣體發生裝置插入彈體內;飛行時,通過吊掛裝置從空中拋至地面,在半空中通過電磁遙控進行引爆,精準度高、覆蓋范圍大、縱深特性強、阻燃效果好。
(四)新戰法:立體聯動、協同作戰
“一機四繩”快速滑降是此次演習中展示的新戰法。據大慶航空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中隊分隊長李鑫介紹,“一機四繩”快速滑降的主要任務是將滅火隊員快速投送至指定位置,最快10秒即可一次性完成4名隊員投送,相較于過去“一機一繩”索滑降,不僅減少了繩索的磨損,還大大提高了輸送效率。
新裝備替代人力險境作業,新技術貫通指揮鏈路,新材料提供更安全的作業環境,新戰法推動應急救援向科技化、智能化轉型。這些新成果的應用,是新質救援力量的集中體現,不僅讓人眼前一亮,更讓我們對“三斷”應急救援和原始林區重特大森林火災救援的未來充滿信心。
連日探營,震撼猶存。這不僅僅是一次新裝備、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戰法的集中亮相,更是一場意志與智慧、勇氣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與精彩碰撞?!叭龜唷睏l件下的應急救援,挑戰的是“信息孤島”中生命通道的搭建,考驗的是極端環境下的指揮決策與應急響應;原始林區重特大森林火災撲救,直面的是“火魔”肆虐的立體戰場,錘煉的是復雜環境中的協同攻堅能力。從沖破“三斷”枷鎖到穿越林?;饒錾峡?,從廢墟瓦礫間開辟生命通道到在烈焰濃煙中逆行沖鋒——每一款新裝備的轟鳴、每一項新技術的展示、每一次新戰法的實踐,每一種新材料的應用,都凝聚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赤誠初心。
這場即將到來的演習,是對應急管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的一次實戰化檢驗,更是向全社會展示守護萬家燈火、捍衛山河安瀾的決心與力量。大幕將啟,讓我們共同期待這場“硬核”演習的精彩呈現,見證中國應急力量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
“應急使命·2025”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演習分會場,AG600水陸兩棲飛機展出 楊曉彤/圖
“應急使命·2025”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演習分會場,“火場建鏈以水滅火”科目,無人機正在作業 楊曉彤/圖
作者:楊曉彤
本文將刊登于《中國減災》雜志2025年6月下(總第4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