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聚焦兩會】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 加強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 時間:2021-03-08 10:00

【 字體:【 打印本頁 】

在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發生后,應急醫療救治力量第一時間實施救援救治,可最大限度減輕傷員的痛苦,最大限度減少由于救治不及時導致的傷亡傷殘

在組織體系、預案預警體系、應急醫療救治隊伍、救援救治裝備、協作機制、指揮協調聯動平臺等方面,規劃建設科學系統、覆蓋全國的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image.png

“2020年主汛期,南方地區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但與近5年均值相比,去年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52.6%,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初步顯示出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的高效能?!比珖f常委、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興凱認為,這是2018年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各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加強災害事故應急體系和能力建設過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體現。

“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應急救援實戰中,暴露出了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方面的一些弱項和短板?!睆埮d凱說,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為此,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一份關于加強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的提案。

硬件跟不上

隊伍間缺乏聯動

“實施災害事故救援,人員和裝備缺一不可??涩F實情況是,消防救援隊伍和礦山救護、水上救護專業應急救援隊伍中的醫療救治人員來到救援現場后,常遇上配備不足、設備陳舊、裝備落后等問題??梢哉f,救援硬件跟不上?!睆埮d凱說,這樣不僅造成救援效率低,而且救援人員自身的安全也無法得到有力保障。

除了硬件問題外,張興凱認為,還存在其他三個短板。

一是災害事故發生后,一般是當地醫院醫護人員進入救援現場開展醫療救治,但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大多未與當地醫療人員進行過聯合應急演練,協調響應機制不健全、不順暢,往往會貽誤對傷員的最佳救治時機。

二是由于沒有建立消防救援隊伍、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與應急醫療救治力量的協調聯動機制,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發生后,救援隊伍與醫療隊伍經常各自為戰,無法形成合力。

三是應急醫療救治能力低,特別是邊遠地區的醫院,對特殊疑難傷員的應急醫療救治能力有限,當出現大面積燒傷、灼傷等傷員時,由于缺乏專業、快速轉運的能力,傷員不能得到及時救治,容易造成傷亡增加。

五方面入手

打造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張興凱指出,在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發生后,應急醫療救治力量第一時間實施救援救治,可最大限度減輕傷員的痛苦,最大限度減少由于救治不及時導致的傷亡傷殘。

健全專常兼備的應急醫療救治體系至關重要。張興凱建議從規劃統籌、標準規范、救治場地、救治隊伍、專業培訓五個方面入手,加強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

在規劃統籌方面,將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作為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集中、快速、高效、專業的原則,在組織體系、預案預警體系、應急醫療救治隊伍、救援救治裝備、協作機制、指揮協調聯動平臺等方面,規劃建設科學系統、覆蓋全國的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在標準規范方面,制定消防救援力量、專業應急救援力量與應急醫療救治力量協調聯動機制的規范性文件和技術標準,從制度層面,確保災害事故現場的救援救治科學、系統、有效。

在救治場地方面,建立國家重大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基地,圍繞重癥、燒傷外科、顱腦外科等重點學科,建設具有災害事故現場急診急救能力的應急救治基地??蓪⒒卮蛟斐蔀槊嫦驗暮κ鹿蕬贬t療救治、集教產學研于一體的國家重大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治中心,確保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后,急診急救力量第一時間到達現場。

在救治隊伍方面,要建設一支面向災害事故、具有應急救援能力和較強應急醫療救治能力的應急醫療突擊隊,確保專業力量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迅速開展專業化醫療救治。

在專業培訓方面,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的應急醫療救治知識及相應的調度指揮技巧納入應急管理人員專業培訓課程。同時,將應急醫療救治及調度指揮等內容列入地市、縣區領導干部培訓課程。

張興凱表示,健全應急醫療救治體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相關各方都應關注、支持、參與這一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