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極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的思考》
來源: 時間:2022-05-13 17:34
【 字體:大中小】
【 打印本頁 】
全球災害頻發,印度熱浪、南美洲洪水、鄭州“7·20”特大暴雨等一系列極端天氣的發生,也使能源和糧食安全受到嚴峻挑戰。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各部門努力下,我國氣象防災減災成效顯著,氣象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氣象災害損失占GDP比重呈明顯下降趨勢,但我國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不足依然影響著預報預測的準確率和預見期,這也制約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的有效發揮。在氣象預測方面,核心技術在現階段依然短板明顯,不能滿足國家需求;臺風路徑預報準確率提高緩慢,遭遇技術瓶頸,異常臺風仍然是預報難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意義重大、責任重大,要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當前,地球系統相關科學、觀測技術、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等的發展與交叉融合,極大拓展了氣象科技創新的維度與空間。構建無縫隙地球系統模式系統,實現前沿技術在業務中的應用,也是當今氣象科技創新的核心任務。在氣象與社會經濟運行、專項任務保障、重大工程建設、生態環境保障等領域的交叉成為氣象科技創新發展的國際趨勢下,在十四五總體任務的布局下,實現極端氣候災害演變理論及氣象災害關鍵設備技術國產化、建立極端天氣多尺度高分辨率數值模式和無縫隙預報系統、實現面向政府、行業等的精細化服務已成為我國極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的攻關目標。
相關內容 更多
-
《談大型城市極端天氣應對與管理
——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教訓與思考》 05-13 - 《鄭州“7·20”特大暴雨水災典型案例剖析與反思》 05-13
- 《城市安全與韌性》 05-13
- 《我國極端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與防范的思考》 05-13